公司簡介
|
|
鞍鋼集團釩鈦(鋼鐵)研究院(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)(以下簡稱“研究院”)是鞍鋼集團三大研究院之一,是攀鋼集團的核心研發機構,是中國具有影響力的以釩鈦為主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機構。其前身是1964年在遼寧鞍山建立的鞍山鋼鐵研究院,同年10月國家科委、國家計委決定內遷四川,更名為冶金工業部西南鋼鐵研究院;1972年更名為冶金工業部攀枝花鋼鐵研究院;1983年進入攀鋼集團組成生產——科研聯合體;2000年,作為國家242家科研院所之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;2013年變更為鞍鋼集團釩鈦(鋼鐵)研究院。
|
研究院以攀西釩鈦磁鐵礦綜合開發利用及其產業鏈延伸為主線,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結構層次、拓展釩鈦應用領域為目標,圍繞釩鈦磁鐵礦的冶金分離(鐵、釩、鈦、鉻)、釩鈦制備新技術、釩鈦精細化工產品、鈦及其特種材料、釩鈦鋼新材料、含釩鐵道用鋼、稀貴金屬的回收利用、能源環保等方向領域,開展相關重點應用基礎、重大前沿共性技術、關鍵瓶頸技術及工程轉化等研發。研究院包括攀枝花、成都、北京三個研發基地。按照“一產業一研究所”、“一戰略產品(工藝平臺)一項目團隊”的基本模式,下設釩技術研究所、鈦化工技術研究所、鈦金屬技術研究所、汽車與家電用鋼技術研究所、軌道交通用鋼技術研究所、材料工程技術研究所、特鋼技術研究所、礦冶技術研究所、環保技術研究所、材料數學計算研究所、分析測試中心、技術發展研究中心、高端零部件研發中心、科研保障中心、成果轉化中心。
|
現有員工1000余人,其中科技人員600余人,包括外聘院士、知名教授、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、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、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等50余人;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30余人;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計進站20人;博士、碩士研究生370余人;高級技術職稱人員270余人。
|
研究院擁有以國家級技術中心、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、高速重載鋼軌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為核心的技術研發平臺;擁有以國家釩鈦質檢中心、CNAS、CMA為代表的分析檢測平臺;擁有以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、四川省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工作站為代表的智力共享平臺;擁有以系列釩鈦中試線為特色的工程轉化及產業孵化平臺?,F有固定資產8.67億元,儀器設備4000余臺(套)。先后建成鈦鋼聯合、重軌、礦冶、鈦化工、釩技術、環保工程、鈦鑄造、增材制造、材料成型、材料焊接、材料熱處理、理化測試、數值仿真等專業實驗室,建成金屬絲材和金屬管材制備中心,建成10萬t/a釩鈦礦資源綜合利用新工藝、1萬t/a高爐渣生產四氯化鈦、5000t/a高品質富鈦料、300t/a鈦白新產品試制、沸騰氯化等特色中試平臺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、天津大學、西南石油大學、西南交通大學、中國鐵道科學院、長虹集團、美的集團、萬控集團、五菱工業汽車有限公司等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。
|
建院以來,攻克了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世界難題,使“呆礦”變成了經濟資源,拉開了釩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序幕;開發出了霧化提釩、轉爐提釩等成套裝備技術,使我國從釩進口國一躍成為釩出口國,支撐攀鋼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釩企業;開創了釩鈦磁鐵礦中鈦資源回收利用的先河,改變了世界鈦資源的分布與結構,攀鋼成為我國最大的鈦原料基地。獲得國家、?。ú?、行業協會級科技進步獎352項,其中國家級成果25項、省部級成果327項。擁有有效專利1280項,其中發明專利1264項、國際專利77項。近5年共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48篇、SCI/EI收錄論文55篇。
|